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 > 正文内容

血腥魔法师/血之魔术师 (2007)

恐怖/神秘  67次播放

视频推荐

电影君

血腥魔法师/血之魔术师 (2007)

血腥魔法师/血之魔术师 (2007)

血腥魔法师/血之魔术师 The Wizard of Gore (2007)

The Wizard of Gore

◎译  名 血之魔术师/血腥魔法师

◎片  名 The Wizard of Gore

◎年  代 2007

◎国  家 美国

◎类  别 恐怖/神秘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7.3/10 (118 votes)

◎文件格式 DVD-RMVB

◎视频尺寸 656 x 352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94min

◎导  演 Jeremy Kasten

◎主  演 Kip Pardue  .....Edmund Bigelow

      碧悠·菲利浦 Bijou Phillips  .....Maggie

      克利斯丁·格拉夫 Crispin Glover  .....Montag the Magnificent

      Jeffrey Combs  .....Geek

      Joshua John Miller  .....Jinky

      布拉德·道里夫 Brad Dourif  .....Dr. Chong

      Garz Chan  .....Annie

      Tim Chiou  .....Chinese Mickey

      Kenneth Moskow  .....Detective Packard

      Amina Munster  .....Cecelia

      Cricket Suicide  .....Cayenne

      Flux Suicide  .....Dell

      Nixon Suicide  .....Rexina

      Bob Rusch  .....Hans

      Joe Bucaro III  .....Shark expert

◎简  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魔术师,他经常在现场邀请嘉宾与他一起表演看起来很恐怖的魔术,像是把剑穿过嘉宾的身体等等。不过更恐怖的还在后头,那些参与过这种表演的嘉宾,后来都一一死去,死法就跟魔术师曾经表演的一模一样……

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脑子里也是一堆问号,然后搜各种影评,想找到“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答案,“魔术表演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只是主角脑子里的幻想”成为了必须要解答的问题。然后想着想着,灵光闪动,也许编剧和导演的野心是高于观众的惯常假设呢?

我们习惯于认为,侦探小说和悬疑片固有的结果是唯一的,不管是希区柯克还是fight club,剧情翻转嵌套后最终指向一种现实可能,一个答案最终揭示,然后每个精心布置的细节被巧妙的穿起来,观众会说“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然后佩服编剧和导演的智商。

还有一种少数情况,是大卫林奇那种乱哄哄的感觉,到处都是答案又没有确定的答案,或者说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答案,故事带来的氛围和感受最终凌驾于故事的现实情节之上。

但血之魔术师似乎揭示了第三种可能性,两个平行推进的“真相”在同一个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你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但两种解释都无懈可击,而两者放在一起构成了故事存在的最终价值。类似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保罗奥斯特的感觉,但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没有一表一里相互嵌套的二元世界,而完全是在单一的故事情节中构造出来的二元可能性,而且二者始终平行推进,没有交汇。

真相一:根本没有魔术表演(“我去过了,门是锁上的”)。没有舞台,没有魔术师,也没有观众,一切都是主角的第二重人格自编自导并且在脑子里演给自己看的(最后一场魔术中主角最后独自醒来)。主角“是一个坏人”,他雇佣那些女孩并在旅馆房间里虐杀了她们,他从色情店老板那里获得迷药并用迷药使他失忆。那个旅馆(发情野兔)是他拥有的,也是他杀人的场所。之后,迷药使他忘记自己的恶行,在脑子里创造出魔术表演的场景,让自己和自己虚构出来的“观众”一起重温自己杀人的快感。他需要不断吸有迷药的纸袋来维持这些,但他还是渐渐意识到事情的真相。最后一场魔术结束后,出现了他和魔术师搏斗的臆想:分裂出的人格变成了自我惩罚者,他用自我凌迟对付主角,但主角最终还是小宇宙爆发,杀死了第二重人格。恶人战胜自己的罪恶感后变得更强大,他诱使色情店老板帮自己解毒,然后设计再次麻醉他并获得迷药的货源,利用自制的报纸作为迷药的媒介,让更多人成为自己杀戮的牺牲品,同时在幻想世界中继续着自己的血腥魔术。在这中可能性中,“女朋友”是主角臆想出来的(她召之即来挥之则去,两个人的过去是空白),其原型是主角在旅馆杀死的一名妓女。所有在公寓中的双人场景(经常出现各种干扰信号)也都是主角虚构出来的。在这种可能性中,警察实习生提供的“发情野兔”旅馆的光盘是真实的,而“女友”提供的“揭秘魔术表演”的光盘是他臆想出来的。三个人一起看魔术的场景是幻想,“女友”和警察实习生在公寓被杀也是幻想,真正的杀人场所只有一个——旅馆。

真相二:魔术师和魔术表演是真实存在的。他雇佣了所有参加表演的女孩并让色情店老板失忆。他用迷药麻醉了每一个观众,让他们相信舞台上虚假的表演都是真实的,并且让那些女孩走下舞台就忘记了表演的事。他催眠主角,让他不断的吸纸袋里的迷药,保持被催眠的状态,然后在现实中杀死那些女孩和警察实习生,制造自己魔术的传奇,或者只为了证实“在魔术开始之前,你已经被错觉环绕了”。在主角失去价值之时,魔术师要将他凌迟,却反被主角杀死。主角对恶的渴望让他由被动转为主动,利用色情店老板为自己解毒后,利用迷药报纸麻醉更多人,在现实中取代魔术师继续上演杀人魔术。这种可能性中,女主角可能真的是男主角的女朋友,公寓中的双人戏以及她偷拍的舞台骗局的光盘很可能也是真的。而警察实习生提供的旅馆房间中男主角殴打女主角的光盘则可能是魔术师催眠的产物,其导致的结果是男主角怀疑女主角的身份并最终杀死了她。在这种可能性中,女主角和警察实习生很可能是在公寓被杀死后转移到旅馆房间的。

如果你仔细回忆电影中所有的细节,你会发现,每个关键点和重要的台词都在暗示着上面两种可能性可以同时存在,都是同时为这两种可能性服务的。而这正是电影最成功最精妙的地方:利用同样的关键点织成两张互相平行的故事网。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方,你把正面都变成白色后,忽然发现反面奇迹般的都变成了黑色。

比如说,“凌迟”的环节既像虐杀也像自残。之后主角杀死魔术师的方式,是用双手把他的脑袋挤碎。这个情节既可以解释成主角在脑子里杀死了他的第二重人格(主角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总是战无不胜的),也可以解释成魔术师因为使用迷药,骨头变脆(最后他的脖子也可以像主角和色情店老板那样发出声音了)。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安排,同时照顾到两种可能性。

还有,除了上面说过的“女友”模棱两可的身份外,老乞丐的身份也是如此。在第一种可能性中,他的原型其实是旅馆的看门人。在第二种可能性中,他的身份是魔术的助手和傀儡。巧妙的是,在现实场景(旅馆)中,看门人只出现了一个背影,这种似是而非成全了两种可能性的并存。

再有就是上面提到过的两张光盘,这两张光盘的真实性互相排斥。在两种可能性中,分别有一张真的,一张幻想出来的,而且这两张光盘分别证明和质疑女主角的两种身份。同时,女主角被杀的地点也是模棱两可的,既可以是在旅馆提供“服务”时被杀死,也可以是在公寓被杀死后转移到旅馆并摆放成那种状态的。

说到这我感觉所有的问题都有了两份完美的答案。这部电影的情节构筑可以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了吧。即使相互矛盾之处也可以借助“迷药”这一特殊存在得以解释。甚至也许还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也不一定。我现在非常想看看1970年的老版本是不是也这么神奇,可惜很难找到了。

除了情节巧妙以外,特效、布景一流,画面和镜头也都没什么毛病。(烧烤活人的味道仿佛能从屏幕飘出,甚至还保留了至少能看到一个女配角的第三点这一cult片的约定俗成的标准。)此外,主角的身份塑造(靠信托基金生活,穿古着,把公寓布置得很有趣味,自制报纸等等)与他表面书呆子气实则邪恶的秉性相得益彰,虽然不如“American Psycho”的主角那么典型,但似乎更有普遍性。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被那么多人评两星和三星,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确实,很多情节如果能够取舍,通俗易懂一些,可以照顾到大多数人。但我怀疑那样的话,这部电影就不是那么独一无二了。彪悍的电影是不需要解释的,不是么?就如同所有的血浆片,一旦选择了自己的类型,就注定了被大多数人仅仅把目光放在血浆和断肢特效上,忽视其他的东西。简直比僵尸片的命运还悲惨。

如果有人想不通“一部电影为什么偏偏要讲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故事真相”这件事,我只能说,这其实是个哲学命题。还好多元论的爱好者不只我一人。

Tags: 恐怖 神秘

大家都在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